附入选文章:
玉兰花开
不知何时,春已经悄然无声地走了,它一并带动玉兰花簌簌落下。落在地上的,好像一片片雪。
我母亲的童年是在弄堂里度过的。她常常会给我讲一些弄堂里的趣事。有一天,她与小伙伴无意走进了一家的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白玉兰树。七色的阳光洒在花上,散发出阵阵清香,这美丽的模样拨动着母亲的心弦,她不禁从树上摘下一朵,想要更近些看看白玉兰花的眼睛。“呀,你们也欢喜玉兰花的啦。”庭院主人说道。母亲一惊,心想着自己不应该随便摘花的,回家要吃“竹笋烤肉”了。“我是新搬来的,这朵玉兰花就送小姑娘你当个见面礼好伐,以后也可以常来看玉兰树!”母亲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捧着玉兰花,和庭院主人道谢后,便离开了……
之后,母亲也常常去那家的庭院看白玉兰,与庭院的主人熟络了起来。一年又一年春,时光如白马过隙般地飞快流逝着。蓦然回首,昔日的玉兰树已不再,但这段幼时的美好记忆一直在母亲的心中留存。
母亲童年与白玉兰的紧密联系,也使我对白玉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盼望着每一个上海的春天,去看白玉兰的花开花落。在白玉兰的每一鲜瓣中,都蕴藏了确实的幸福。
白玉兰作为上海市市花,它象征的“争先”、“奋发向上”等精神品格均是上海广为认同且坚持行动的准则,它是上海对内对外交流的特别名片。在21世纪的今天,白玉兰被广泛种植。上海以花悦友,对外交流。上海成为了国际大都市。无数人的辛苦劳作造就了繁华美丽的上海。他们乐于付出,不怕艰辛。我想:我也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夕阳西下,绯红的晚霞低低地挂着。我来到学校甬道旁的白玉兰树下,与芳香扑了个满怀。花瓣是如此的洁白,如雪般的,它笑得好似明媚的姑娘。我该如何将这一抹笑铭记?
不知何时,春天已悄然无声地来了。它赠我满树的雪白,我十分喜欢。
“囡囡,望春花开了。”白玉兰的眼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上海市第一中学 九(1)班 蔡南阁
指导老师:沈慧俊
心外无物
只见他下笔时依旧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即使周围的环境并不安分,却依然怀着那份平静与沉稳。
清风拂过脸颊,风里带着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我来到家附近公园中散散心。再次遇见了那位老爷爷,他留着花白胡子,左手一个大敞口的塑料瓶,瓶里装着清水,右手持一支大毛笔,笔头是用海绵制成的,好似有一米多长蘸着水在地上练着书法…
不管是春夏秋冬,每天的清晨和下午,许多大人小孩儿们都聚集在这片公园和广场上。公园外穿马甲扛扫帚的叔叔阿姨们每次都会为各种琐碎吵的鸡飞狗跳的,日复一日也不知能否吵出个对错;走进公园,凉亭里,不少人围坐在一起打牌,所有的笑声和吆喝声混杂在一起,仿佛能透出整个公园;另一边,一支十几人组成的队伍正在跳舞,旁边摆着两个大音响,大肆播放着一曲曲流行音乐……在家中窗户紧闭,吵闹声并不明显,但只要刚透出一条缝,所有混杂在一起的杂音迅速传播至整个房间,吵得人心烦。
而在公园广场的另一侧就是那位老爷爷挥舞着毛笔,沾了水在光滑的地面上写书法——以水为墨,以地为纸。只见他下笔时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握笔的手快速地动着,笔尖像是牵着一根连续不断的细线,在“纸”上龙飞凤舞着,恣意泼洒,呈现出来的是一列飘逸灵秀又不失刚劲的作品,我有着些书法的底子,看到这生动的笔法不禁感到佩服。
我可看的清楚,那地上写着的正是“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这种特殊的书法艺术表现方式,不一会儿就得到了群众的围观,老爷爷淡定地继续创作,丝毫不受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伴随着七零八碎的议论声,“这写的是什么啊,怎么看都看不懂。”“这应该是草书吧,有什么好写的,乱涂一通不就好了”……面对这些看不懂书法的人却在随便拉踩,我听着眉头都愕然皱起,但他只是笑笑,不作回答,依然保持着这份专注与沉静,是如此执着而坚定,即使周围的环境并不安分,却仍然能做到平静、淡然。清水作成的毛笔字渐渐消散了,可老爷爷手中的毛笔却始终不曾停下。我想,书法对于他,必然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抛弃限制,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做到心静……
暮色渐渐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似乎也快要逐渐平淡下来,公园中也少了几分喧闹。那位老爷爷也收拾完东西准备离开,回想起今天的画面,“心静可抵千般事,心安可达万众生”,这句话在心中冒出,虽然现社会逐渐向“浮躁”的情况迈进,而他却并没有变得躁动不安,反而是平静、从容的面对…
“静以修生,俭以养德”,望着老爷爷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懂得了,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上海市第一中学 九(4)班 卢聿雯
指导老师:沈慧俊
是花儿总会绽放
微风拂过发梢,配着窈窕的身影,优雅的体态,合身的剪裁。它依旧散发着端庄与素雅,而巷中多了些新浪潮,花儿也等到了它的绽放之日。
走在秋日的甬道,温暖流动于天地之间,偶然望见一家小店伴着淡雅的桂花香驻足于此。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她挽着素雅的发簪,身着石青色旗袍,宛如画卷上描摹美人,立于山水的青绿两色,尽显古典风韵,而时光似乎为她更添一份别致。我朝着暖阳照耀的方向看去,橱窗中的旗袍,洒满了金辉,那一抹深邃的蓝,带着跳脱的亮光,如那波光粼粼的湖水。沉迷之时,我好似嗅到了那岁月沉香。不禁询问道“这旗袍,一定有很多人喜欢吧?”但老人面带苦涩的抚着旗袍“哎,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喜欢这些咯......”
又是一年秋,追随着飘香的桂花,再次来到那条小巷。
推开那红木门,只见老人带着一位年轻人,一针一针地缝纫。“您好?”听见招呼,她赶忙把老花镜摘下,拍了拍身上的线头,示意年轻人待客。年轻人引我入座,倒上一杯花茶。我再次,环顾四周,墙上的古书画散发出墨香,店内设计化繁为简,显得格外古雅。老人则是顺手取下脖子上的卷尺,细细的为我量着尺寸。“老师傅,您帮我选款吧。”“好嘞,相信我的眼光准没错。”她转身翻找出那不那么亮眼的一件,细细观察,这旗袍如一简书卷里锦秀河山,素雅中带着一丝灵动。但老师傅似乎对这件旗袍依旧不太满意,眉头紧皱地打量着这衣服。
年轻人翻找着图纸,拿起手边的铅笔不知在涂鸦着什么“师傅,我添了些图案。”她将图纸展向师傅。老人点了点头,把旗袍交给了徒弟。小徒弟回身挑选着丝线,坐在桌前,用笔勾勒出外形,把布崩平,针线一起一落,渐渐形成了一朵桂花绽放在领口。落日余晖照在那耀眼的“桂花”上,那金黄的丝线发出光芒,好似代表着那师徒情愫。我抚着这花,满意的向师徒两笑了笑。徒弟笑靥如花,师傅轻抚着她的头,呵呵笑着。
而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文化深蕴博远,如地下的泉水生生不息,泊泊流淌。旗袍也如文化,将会渊远流长,就如花儿总会再次绽放。
再次遇见,桂花依旧飘香,不过巷中多了些新浪潮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
上海市第一中学 九(4)班 童文颢
指导老师:沈慧俊
发布:朱颖
审稿:顾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