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工开展了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校实践与循证研究专题学习,会议在大礼堂举行,专题学习由朱立宏校长主讲。
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校实践目的是尝试开展以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素养”为主线、以重构学生校内外系列活动为切入口,多学科融合设计和开发富有“中国根基”、“国际视野”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全球胜任力”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主要包括四大素养:文化传承与悦纳,人际沟通与协作,信息加工与批判,审美实践与创造。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影响本地乃至全世界的学科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掌握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文化传统等,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在能力方面,能够进行信息选择和推理,能够选取不同的视角看待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够理解和批判多元文化,能够解决冲突和问题。在价值观层面,追求平等公正,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积极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如关心战争与和平问题、各国的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中学生“全球胜任力”四大素养:文化传承与悦纳,人际沟通与协作,信息加工与批判,审美实践与创造。
朱校长详细梳理了自2018年学校提出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后,教育教学已有的积极做法和成功经验,从当前聚焦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英语学科“特邀式”融合课、9+1工作坊拓展课到民俗文化节与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专家讲座、读书沙龙等研修活动,向全学科“主题式”融合,创新品牌式项目活动,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等方向发展。
学校主要把研究重点聚焦于探索“主题式”学科融合、打造“体系化”校本课程、创新“品牌式”项目活动、设计适应中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保障系统这四个方面。到2025年完成全球胜任力培育的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
最后,朱校长希望全体教工能够通过这一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密织国际交流网络,为学校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 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支撑。
撰稿:张凯丽
发布:朱颖
审稿:顾培培